【集萃網觀察】如何從已測得印花原糊(或色漿)的流變曲線或黏度曲線來預測該糊料(或色漿)在實際印花過程中的印染性能和印制效果,即流變曲線或黏度曲線與實際印制效果之間的關系,其中重要測定尺度是異常黏性指數(剪切變稀指數)和印花黏度指數。我國、日本和印度一般均采用印花黏度指數法。
印花黏度指數(PVI值)是表示印花糊料流變性能的特征參數。
通常印花糊料的PVI值在0.1一l的范圍內。當PVI值為l時,為牛頓型流體。隨著PVI值降低,印花原糊的結構黏度增高,流體的假塑性提高。
用NDJ一1型旋轉黏度計測定,在不同的剪切速度(表現為每分鐘轉數)的黏度讀數,例如60r/min與6r/min,轉速比為10,求得此兩轉速時的黏度比即為Pw值。
常用印花糊料在不同剪切速度時的黏度列于表5—4。
從表5—4中測得數據可知,Pw值較大的糊料,在剪切速度變化的時候,黏度變化較小,因而用這種糊料配制成印花色漿,在印花機速度變化時,黏度變化不大,能保持相近的黏度,從而保持較為一致的印制效果。相反,Pw值較小的糊料,如小麥淀粉,配制成印花色漿后,它隨著印花機速度的變化黏度變化很大,不易控制一致的印制效果。生產實踐證明,印花色漿的JPw值一般在0.35~0.70為宜。當然具體情況應根據印花花型和印花方法來確定。
平版篩網印花、圓網印花和滾筒印花,它們在印花時的剪切應力各不相向,因而要求印花色漿的流變性也不一樣,用于篩網印花的色漿并不一定適用于滾筒印花。有人對常用印花方法的印花色漿進行測試,發(fā)現它們的黏度和Pw值各處于相應的某一區(qū)域內。它們的關系如圖5—17所示。
圖5—17印花方法與印花色漿性能的關系
在日常生產中,人們發(fā)現在印花時,印花色漿使用單一的糊料,往往由于糊料本身單一的大分子所含有的特性,而難以滿足印花生產中的多種要求。為此,糊料制造商或印花工廠利用印花黏度指數的檢測手段,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糊拼混成混合糊料,制成印花原糊,以相互彌補其不足。例如,各種醚化槐豆膠、印染膠、羧甲基淀粉以及工廠常用的褐藻酸鈉與乳化糊、褐藻酸鈉與聚丙烯酸合成糊拼混等。
來源:集萃印花網